《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》显示:银行综合化经营现重大机遇

2021-07-13 10:19:54 华册科技

      2020年上半年,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,全球银行业明显经受经营压力:业务增长放缓、利差收窄、资金质量有所下降、损失拨备大幅增加、盈利水平下滑、经营战略性适应性调整。

      6月36月30日中国银行发布的《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》(一下简称《报告》)指出,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全球银行业综合化经营面临重大发展机遇。

       面对综合化经营的环境变化,中行课题组专家指出,中国银行业应加快转型,做好跨市场、跨国界的金融产品、服务的整合和撮合,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。

  趋势:综合化经营成主流模式

  当前,综合化经营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。同时,综合化经营更加注重加强专业优势,聚焦重点领域;更加重视综合经营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。

  《报告》显示,在发达国家,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带来稳定非利息收入,是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;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也成为发展趋势。

  以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例,数据显示,通过非商业银行子公司开展综合化经营业务,2019年上市银行综合经营子公司资产规模累计约4万亿元,同比增速超过20%,远高于集团不到9%的整体增速,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达到2.3%左右;净利润规模总计超过600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23%,远高于集团不到7%的整体增速,占集团总净利润的4.2%左右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相较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“大而全”的经营模式,近年来不少国际大型银行都注重特定业务的竞争优势培育,以核心优势业务带动整个集团的综合化经营。

  逆袭:疫情之下迎重要机遇

  《报告》分析认为,未来,全球及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都将进一步发展,主要受四个方面影响。

  首先,息差业务面临挑战,综合经营成为稳定盈利的重要手段。课题组专家称,就中国银行业来看,净利息收入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,一般可以占到银行总收入的70%左右。未来,国内货币政策环境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健中性,一方面以LPR改革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;另一方面央行、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措并举,通过降准、降低MLF等政策利率、规范存款竞争等方式引导“无风险利率”合理下行,净息差将保持稳中趋降的态势。在此大背景下,银行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承压,亟须拓展非息业务收入,而综合经营将成为重要手段。

  其次,资本监管持续增强,综合经营降低资本消耗成为趋势。虽然《巴塞尔协议Ⅲ》为缓解新冠疫情的冲击,已将达标时间由2022年底推迟至2023年底,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和流动性的达标难度依然不小。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,资本监管压力则更大:已跻身G-SIB的银行可能面临升组,部分大中型银行可能会加入,监管要求将不同程度上升。在资本监管持续增强的大趋势下,银行通过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拓展市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,发展轻资本的综合化经营业务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

  同时,客户一体化金融需求持续增加。当前,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,需要银行提供“一站式金融服务”、提升客户体验。

  此外,股东对提升银行市场估值需求也在增加。综合经营可以带来收入的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化,平滑经济周期对业绩的影响,抵御金融危机并提高危机后的恢复能力,成为稳定、推高估值的重要因素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,拓展银行综合经营空间。《报告》分析,围绕资本市场中国已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,未来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有望上升至25%左右,将为银行业综合经营提供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,特别是在投资银行、证券投资、财务咨询、代销、托管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。直接融资相关的新业务机会也将不断催生,各类以利率汇率、证券价格为标的的新产品和新业务也将加快发展,成为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新动力。

  策略:明确战略定位加快银行转型

  不过,针对中国银行业现状,《报告》指出,目前综合经营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。如,各行综合经营战略仍存在同质化倾向,大型银行追求“大而全”,缺乏特色,中小银行则普遍在资管、金融租赁等业务上重点发力,目标客户以及发展策略趋同,不利于综合经营的稳健发展等。

  面对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环境变化,课题组专家认为,中国银行业应加快转型,明确战略定位;提升客户一体化服务能力;构建市场化体制机制,提升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;强化并表,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。

  《报告》指出,在战略定位上,大型银行应放眼全球,致力于建成全球一流的金融集团以及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生态,提升全球金融市场竞争力,引领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;中型银行应坚持特色发展,聚焦核心业务,可探索在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等重点领域对标全球领先银行;小型银行应在做好、做精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,合理地拓展融资租赁、消费金融等与商业银行关系紧密的综合经营业务。